首页 国内 黄坤明在人民日报撰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黄坤明在人民日报撰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黄昆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黄昆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到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期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着眼现实、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两百年”目标的过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使国家繁荣,民族强大。实现中华民族从站立、富裕到强大的大跃进,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致力于建设文化繁荣、文明昌盛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仅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进步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水平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和文化政策,领导文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确立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体系,并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和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在激进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呈现出文化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持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很快就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期望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现实,意味着14亿中国人民从此迈出了新的大步,这在中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甚至在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文化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的作用更加突出。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优质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文化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重要因素;为了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文化是力量的重要来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引领时尚、育人、服务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真正有前途和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一定有灿烂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在苦难之后变得更加失意和勇敢,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在世界上熠熠生辉、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永无止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人离不开精神,国家离不开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船中央徘徊更为急迫,人走半山腰路更为陡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坚定的信心、统一的意志、文化的引导和精神的支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大局,增强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要求。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智慧的结晶,引领着历史的方向,引领着时代的发展趋势,昭示着人类从何而来,何去何从。只有坚持促进文明交流和文化融合,加强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和理解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和谐、世界和谐的思想,而且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深厚传统。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永远不要自我封闭,更不要自尊。相反,我们应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建设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刻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巨变,充满希望和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的抬头和蔓延,文明冲突和文明优越论等论调时有出现,加强文化交流和文明间相互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始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方向

方向引导行动,行动实现目标。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稳定和长远发展。要落实《建议》的精神,我们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一种思想文化都有一面旗帜,都有占据主导地位的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来说,它的旗帜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应该承认,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要坚定信念,保持实力,在文化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领域贯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和最强有力的声音。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这一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促进我们的工作,更自觉地用它来指导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并在把握方向定位、创新思维方式、改革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具体实施。,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其完整性和创新性,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和精神统一。

(二)始终加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先要在文化上自立、自信。可以说,是否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了文化本身的繁荣和发展,也关系到民族运动的兴衰和民族的兴衰。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著称。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它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持正确道路的决心、前进的动力和变革创新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不仅是思想基础和前提,也是根本标志和最终目标。要保持对中国文化理想和价值观、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持中国文化立场,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和促进文化进步,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民族科学和面向群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文化自信坚定的文化强国。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种文化能否屹立不倒,能否强大,取决于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凝聚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而且蕴含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强大力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引领作用。我们要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夯实灵魂、夯实基础的基础工程,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伟大的抗疫精神)放在首位,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培育和制度保障,夯实全民族、全社会同甘共苦、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体现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和传播的全过程中,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各个领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好地建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实力。

(4)始终围绕升旗、凝聚人心、教育新人、发展文化、展示形象的使命。一个时代有自己的文化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根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结合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赋予思想文化工作应有的使命和任务。升旗、凝聚人心、教育新人、发展文化、塑造形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充分发挥文化在推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划定了党和国家整体事业中文化建设的新坐标,是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要始终牢记并主动承担新时期的文化使命,坚持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着眼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任务,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中心环节,在时代发展和实践中展现新文化新气象。

第三,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认真落实《建议》部署的重大任务,朝着建设新时期新征程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文明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显著标志。我们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主要任务,坚持以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为基础,坚持长期贡献,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第一,抓住第一要务。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很强的真理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指导性和精神感染力。要提高社会文明水平,首先要在新时期深入开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教育。我们要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促进全党学习和理解,引导全社会壮大骨干力量。二是抓根。理想信念是精神的支柱,力量的源泉。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斗争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人民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坚持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把握重点。要着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建设,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拓展新时期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全民文明实践意识。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和关爱行动,让我成为全社会所有人和所有人的共同实践。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庭教育和家庭作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形成。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打造更清晰的网络空。

(二)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发展是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分享。我们要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努力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文艺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实施提高文艺作品质量工程,加强现实题材的创作和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产品。要加快媒体深度整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理是硬道理,用好才是真本事,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加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建设和利用好县级媒体整合中心,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内宣外联的主流舆论格局建设。要着眼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足,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工程建设,推进国家版本库、国家文献储备库、智能广电等项目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古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重要文化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中华文化展现永恒魅力,更新时代风貌。

(三)着力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民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4万亿元,占GDP的4.48%。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它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否能提供更多能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增强人们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统一社会经济效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应。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数字产业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改造和升级传统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率和核心竞争力。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资源要素条件,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推进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建设一批文化底蕴丰厚的世界级旅游景点和度假村,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让人们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文化之美,培养心灵之美。

(4)注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不仅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也是吸收外来文化文明精华,促进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和宽容的理念,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我们必须以更加自信的态度和更加广阔的胸怀,与其他国家开展深入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欣赏和借鉴,让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世界。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介绍和解释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命题,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增进了解,扩大认同。特别是要讲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故事,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血肉联系,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以帮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要创新和促进国际交流,贴近中国实际、国际关切和外国受众,更多地利用彼此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有效互动搭建桥梁,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来源:黄昆明/人民日报

负责编辑:张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明天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ww.com/1895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